C-曲線是將奧氏體冷卻到Ar1以下,在不同的溫度和時間等溫變化后得到各種結構組織的曲線圖。故又稱奧氏體等溫分解曲線。因為它的形狀像拉丁字母中的c,所以它通常被稱為C-圖(有些也被稱為S-圖)。
圖中的橫座標志代表時間(對數標志),縱座標志代表濕度。圖中除C-曲線外,還有臨界溫度(Al)線,馬氏體變化開始線Ms和馬氏體變化結束線Mz。
奧氏體等溫分解圖可分為四個區域。
(1)區域I在A1以上。為了穩定的奧氏體區域,在這個溫度區域,奧氏體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2)區域ii在A1線和Ms線之間的奧氏體轉換開始線a和轉換結束線b分為3個部分。(1)縱座標線和。線之間的部分,為不穩定的過冷奧氏體區域,將隨時間發生變化,曲線距縱座標愈近,就意味著奧氏體愈不穩定。500~600℃時,曲線離縱座標軸最近,也就是奧氏體最不穩定的地區。因此,它被稱為危險區域,它的形狀如鼻子,所以它被稱為C-曲線的鼻子。(2)曲線a和b之間是過冷奧氏體和奧氏體等溫度轉換產品——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它隨著轉變時間的延長,轉變后的產物越來越多,到曲線b時,過冷奧氏體全部轉變完成;(3)曲線占的右邊是奧氏體轉變終了所生成的鐵素體與滲碳體的各種混合物組織部分。
(三)Ms與Mg之間(區域Ⅲ)為馬氏體與奧氏體共存區域,它隨著溫度的下降與轉變時間的延長,奧氏體逐漸轉變為馬氏體,即馬氏體逐漸增多。
(四)Mz線以下(區域Ⅳ)為已經轉變的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區域。